close


剛上大學的第一個生日,收到同學送我一本《聽風的歌》當生日禮物,那是我擁有的第一本村上春樹。只是薄薄的一本、沒多少字的小說,卻是隔了好多年後,封面和內頁都已經泛黃了,我才終於將它看完。

說得好像是本多艱澀的書似的,其實並不是。當初的排斥只不過因為一個小小的、很無聊的理由--因為內容不斷出現那個叫「老鼠」的傢伙。

沒辦法,我這個人一看起書就會整個人融進去故事裡,想像主角的輪廓和周圍場景。而一個從頭到尾沒名沒姓,只知道叫「老鼠」的人,怎麼都令我想到忍者龜卡通裡的師父那模樣。所以,在這些年來沒什麼順序性地看了一些村上的長篇、短篇小說及散文後,竟還是原封不動地把《聽風的歌》貢在書架上,開不了口對同學說我始終無法前進的頁數。

直到有一天,著迷似地迷上了那本《1973年的彈珠玩具》,然後知道了原來有所謂的「青春哀愁三部曲」後,才又回頭去把《聽風的歌》拿出來看。不知是因為太喜歡《1973年的彈珠玩具》而愛烏及屋的關係,還是心境上的轉變,竟然讓我有如連喝兩杯甘泉水似的,整個被那風和彈珠營造出來的夏天氣息濃濃地包圍住,幾乎迫不及待想接著看完第三部--《尋羊冒險記》。

只是,原本的輕淡哀愁突然間來了個大彎道,咻地像走進了黑暗的叢林裡一樣,讓人有些驚慌起來。

我不否認是喜歡《聽風的歌》和《1973年的彈珠玩具》那種比較起來輕鬆點的小說,那個時代很令我嚮往:海邊、酒吧、唱片行、談得來的好朋友、不太困難的感情生活、甚至是對彈珠台的狂熱等等,總覺得是自己無法擁有的自在生活。但也不代表我就不喜歡《尋羊冒險記》,雖然筆調上沉重了點,可是主角依然沒改變地是原本那種無所求、靠自由意志過日子的人,只不過加進了一些類似權勢、歷史之類的內容,增加故事整體的懸疑緊張氣氛。

故事的最後,老鼠借羊男的形象來對主角「我」說自己死了的事實,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孤單生活的老鼠,家境富裕卻對有錢人嗤之以鼻的老鼠,對男主角和酒吧的傑來說是很重要的朋友的老鼠,儘管表面上是防止了悲劇的進一步擴大,但對於男主角來說,他的好友終究是從這世上消失了,「喪失」的感覺令他無法忍住悲痛地在河邊痛哭了兩個小時。怎麼說呢?總覺得村上是用這個結局終結了從《聽風的歌》一路走來的青春歲月。

青春悲哀的結局,也同時是成長的起點。

我不排斥老鼠了,早就不排斥了,相反地,每當想起「老鼠」兩個字,彷彿像曾經在年少時與他有過相遇相識的過往般,有股熟悉的愁緒閃過心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y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