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怨念
四個目賭命案的孩子背負著罪惡過著崎嶇的人生
devil02



去年因為《告白》這本小說而發現了湊佳苗這個驚人的作者,明明是我不愛的校園題材,但隨著主角一個個的告白,故事性緊湊得讓我幾乎摒著呼吸想趕快看到接下來到底又會出現什麼驚人的轉折。所以,她在台灣出的第二本中譯本《贖罪》一出版,也迫不及待地立刻上網買了回來,就像某個網友說的這本書是「另一場告白」,我逐漸懷疑以角色逐一「告白」的形式難道是作者的固定寫作模式嗎?不過,不是否定的意思,劇中四個女孩和死者母親的告白故事又一次地讓我陷入緊張情緒裡,急急地想翻完,想從每個人零碎的記憶裡去拚湊出兇手的模樣。

故事的大綱是這樣的,全國空氣最好的鄉下小鎮發生了一起女童被姦殺的命案,當天和死者英未理一起玩耍的孩子紗英、真紀、晶子、由佳都曾看過兇手,卻異口同聲地說不記得長相,以致警方始終無法破案,失去孩子的英未理的母親把怨恨全發洩在這四個孩子身上,要她們去找出兇手來,否則就得補償。從此,被那個罪人的枷瑣囚禁住的四個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在贖罪,過著外人所無法想像的人生,眼看著十五年的追訴時效就要到期了……

該贖罪的人究竟是誰?

命案發生在民風淳僕的鄉下小鎮,五個才十歲的孩子在空蕩的校園裡玩耍,沒有大人陪同、也從沒有人警告過她們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說話甚至跟陌生人走,出了事情以後最該怪的人到底是誰?

是的,都是兇手的錯,幹嘛推給別人。父母和老師都很無辜,既然如此,那四個才十歲的孩子當然更無辜。

孩子們的心靈脆弱得根本大人(雖然大人也是曾經是孩子)無法想像,因為事件的影響而帶著陰影過日子一定不好受,加上英未理的母親因為失去孩子的悲痛而將怨氣全發洩到她們身上,於是那種子在她們的心裡深根了,到底該怎麼贖罪才好,她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罪人過了十五年。直到第一個孩子紗英的告白:「法蘭西娃娃」,整個過程像連瑣反應般一個個都爆發了。

真紀在「家長大會臨時會議」上說的那番話,大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被一個混帳大人毀掉未來的小孩,有我們四個就夠了。」我相信她說的「混帳大人」指的絕對是兇手,但後來她也說到麻子夫人「把失去女兒的悲痛、未抓到兇手的不滿和束手無策的焦慮,全都轉嫁給一起玩耍的孩子,難道沒有錯嗎?」這四個孩子其實也是受害者,從某一個角度看,死者的母親的確也是加害人。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結局非常令人意外的,大致上在由佳的告白「十個月又十天」裡猜到了百分之八十,兇手一開始就鎖定了英未理,而她們四個只是被牽連進去罷了。不過再說下去就會透露劇情了,只能說我看完終於明白范立達的推薦序一開始為什麼放那句「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了。

湊佳苗的上一本書《告白》,是一開始就知道兇手是誰,而母親辭掉工作決定自己復仇;而《贖罪》卻是沒有讀到最後一篇麻子夫人的告白「補償」的話,兇手為何選上英未理來行兇就會是個謎(本來我還猜想是和爸爸公司裡的糾紛有關)。所謂「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推理小說或推理劇的情節很多都與復仇有關,但是,這個結局也是整本書最弱的環節,我個人覺得兇手的設定有點前後矛盾,非要報仇的話,那樣身份的人實在沒必要選擇「姦殺」這種方式,真的說不過去呀,除非在最後加一篇兇手的告白也許還圓得起來。總之呢,母親的告白太過簡略了(畢竟她要交代的前因後果最多),但是瑕不掩瑜,仍然是一本精彩的小說。

《告白》《贖罪》都是兇殺案,卻警方的角色淡得幾乎沒有,老師的角色始終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很奇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ynne 的頭像
    chaynne

    芒.目。

    chay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