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厚書,我一向不感興趣,即使許多書店的年終報告或什麼藝文報導總在說「厚書是趨勢」,但我想挑食的人並不會因為那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就變得特別愛吃原本不吃的東西。雖說不愛,但我對於趨勢是很好奇的,找了幾本大賣的厚書《追風箏的孩子》、《姊姊的守護者》和《第十三個故事》研究後,我發現他們並不是真的「厚」,而是「為了厚而厚」來包裝的,選了很厚的內頁紙、內文字級設定得比較大……之類的方式,增肥了起來,偽裝成胖子。不管讀者是不是真的發現了它的偽裝,總之他們是達到了效果,在一片支持厚書的趨勢中,有了很吸引人的外表。
《第十三個故事》是在amazon暢銷榜上蟬連好幾週的書,我是先接觸試讀本才看書的,故事的開頭很有吸引力,以家裡開書店的女主角收到一個當代暢銷作家薇妲.溫特的信,指定她為她撰寫傳記展開了故事,從不讀當代作家作品的她,因為好奇心而從家中書店裡找出唯一一本薇妲.溫特的書《十三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結果一讀下去完全不可自拔,讀到了天亮,然後發現書裡其實只有十二個故事,於是興起了她想答應為該作家寫傳記的念頭。這本小說以故事中的故事方式撰寫,營造出的氣氛讓人似乎身陷其中,很想快一點知道下一個情節是什麼、究竟作家的內心有什麼傷痛、而作家到底說的是真實還是多少摻雜了些虛構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忍不住想替這本書歸類出是什麼樣的類型文學,不過很為難的是,並沒有感受到特別強列的類型存在,有一點的懸疑但沒有非得偵破的案件,所以我想,就只是很好看的文學小說吧。就現在類型掛帥、賣點話題主向的市場,外在條件除了有很美的封面外,究竟木馬是怎麼讓它這麼暢銷的呢?大量試讀本發送?大堆陳列?還是誠品獨家封面?
我很想支持這樣的「純文學」型的小說,老實說,老是在想這是什麼類型、那些書的讀者群是哪些人,這樣的事真的讓人很累,閱讀不應該是更單純的事嗎?好看最重要,看完後內心有留下什麼的話更好。看完《第十三個故事》後,結局非常令我訝異,有點巧合地令我聯想到前不久的一集《CSI犯罪現場:邁阿密》的某一集「三面夏娃」,雖然故事並不相同,但結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有點遺憾當初觀察了Amazon排行榜這麼久,卻沒有看上這本書,可惜哪。